最近收到不少朋友私信,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中介推荐的贷款口子到底靠不靠谱?钱究竟是从哪来的?"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带大家看看那些贷款中介手里的"秘密武器"到底从何而来。先抛个结论:这些资金渠道大致可分为四类,但其中藏着不少弯弯绕绕的门道,且听我慢慢道来...
很多人以为中介手里的都是野路子,其实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才是大头。去年某股份制银行就爆出,通过中介渠道放款占总量的38%。这些机构会通过两种方式合作:官方授权代理:像某些银行的"白名单"中介灰色渠道合作:客户经理私下给返点
举个真实案例:小王去年通过中介办的装修贷,放款方显示是XX银行,但合同里却藏着2%的服务费。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中介吃返点,银行睁只眼闭只眼。
这部分的资金池就有点鱼龙混杂了。既有正规持牌的网络小贷,也有各种地方性小贷公司。他们和中介的合作模式通常是:按放款金额阶梯抽成打包兜售客户信息收取砍头息分成
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小贷年化利率踩着36%的红线,加上中介费后实际成本可能突破50%。去年某地法院就判了个案例,借款人实际承担的年化利率竟高达58%!
这可能是最危险的地带。我接触过的一个案例:某中介公司实际是民间借贷的掮客,资金来源于:当地企业主的闲置资金P2P转型后的遗留资金池房产抵押再放贷的套利资金
这类资金往往伴随着阴阳合同、空白借据等风险。有个朋友就吃过亏,借20万到手17万,合同却写着22万,这种套路现在依然存在。
为什么中介总能找到你看不到的贷款口子?这里面的门道在于信息差和包装术:银行新产品试水期的特殊通道地方性政策的临时窗口期大数据风控的规则漏洞人工审核的可操作空间
比如某城商行的"人才贷",本来要求硕士学历,中介却能通过伪造在职证明帮大专客户申请。但这种操作风险极高,去年就有中介因此被判刑。
最后给各位支几招:要求查看资金方营业执照确认合同与放款方是否一致计算综合年化利率是否合规拒绝任何形式的砍头息
遇到中介说"包装资料很正常",建议扭头就走。记住,正规贷款根本不需要伪造材料。下次再看到中介发"独家渠道""内部口子",不妨多问一句:您这钱,到底是谁家的?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银保监会官网及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为保护当事人隐私,具体名称已做模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