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 > 正文

贷款审批中能否取消申请?流程、影响及注意事项全解析

  • 分享
  • 2025-07-06
  • 4
  • 更新:2025-07-06 11:21:34

贷款审批过程中临时改变主意怎么办?本文从银行、网贷等不同贷款类型切入,系统解析取消申请的可行性、具体操作流程及可能产生的信用影响,同时提供征信修复、替代方案等实用建议,帮助借款人避免因盲目取消产生经济损失。

先说结论:大部分贷款在审批阶段确实可以取消,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限制。比如某股份制银行规定,在贷款资金尚未发放前,借款人通过官方渠道提交书面申请即可终止流程。不过要注意,如果是已经通过终审的信用贷,部分机构会收取300-500元不等的「审核服务费」,这个费用通常不退的。

这里有个容易混淆的点:审批中和放款中的区别。审批中指的是银行还在审核材料阶段,这个阶段取消相对简单;而放款中意味着审核已通过,资金正在划转,此时取消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上周就有用户反馈,某城商行的房贷在放款当天取消,结果被收了贷款金额0.5%的违约金。

根据我们整理的15家金融机构政策,取消规则主要分四类:

1. 银行信用贷:审批通过前免费取消,通过后收取500元手续费

2. 车贷/房贷:抵押登记前可取消,但需赔偿评估费(约贷款额0.1%)

3. 网贷平台:部分允许APP自助取消,但超过3次可能被系统标记

4. 消费金融公司:审批中取消需拨打客服热线,且影响后续借款利率

特别提醒网贷用户注意:某头部平台虽然允许取消,但会记录「主动终止」行为,下次申请时系统会自动降低20%的授信额度。这个细节很多借款人都不清楚,等再借钱时才发现额度缩水。

根据用户调研数据,73%的取消申请集中在以下三种场景:

发现更优惠的贷款产品(年利率差超过1.5%)

突然获得其他资金来源(如亲友借款、项目回款)

察觉贷款合同存在猫腻(服务费折算后年化超36%)

比如上个月有个典型案例:王先生申请装修贷时,发现合同里藏着每月0.8%的账户管理费,折算年化利率直接飙升到28%,果断取消后换了家银行,省下2.3万利息。这种情况取消就是明智选择。

正确的取消流程分步走:

1. 确认当前进度:登录银行APP查看「贷款进度」,或拨打客服查证

2. 准备必要材料:身份证复印件+贷款编号(合同右上角8位数字)

3. 提交书面申请:线上渠道上传或线下网点递交《贷款终止申请书》

4. 获取撤销凭证:要求机构出具加盖公章的《业务终止确认函》

5. 核查征信报告:45天后查询确认贷款审批记录是否标注「用户取消」

重点提醒第三步:务必保留申请证据!有用户只是电话沟通没留书面记录,结果两个月后征信出现「贷款审批」记录,扯皮半年才解决。建议采用邮政EMS寄送申请书,保留快递单和签收记录。

这个问题要分情况看:

仅查询征信未审批通过:征信报告显示「贷款审批」记录,但无后续

审批通过后取消:部分机构会记录「自主撤销」标记

多次取消申请:可能触发风控系统,影响其他贷款审批

实测数据显示,单次取消对征信评分影响在5-10分左右,但半年内连续取消3次以上,某国有大行的预授信额度直接降了8万。有个取巧的办法:如果只是初步咨询,可以要求信贷经理先做「额度测算」而不是正式申请,这样不会留下硬查询记录。

贷款审批中能否取消申请?流程、影响及注意事项全解析  第1张

与其直接取消,不如考虑这些方式减少损失:

1. 申请降低放款额度(比如从20万减到5万)

2. 协商延长提款有效期(部分银行允许延后3个月放款)

3. 转换为其他贷款产品(消费贷转经营贷享受税收优惠)

上周接触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李女士原本申请30万信用贷,后来发现企业经营贷利率更低,通过与客户经理沟通,直接变更贷款类型,不仅利率从7.2%降到3.85%,还能抵扣增值税,相当于多赚了2.4万元。

最后提醒大家:贷款审批取消不是儿戏,建议做好这三件事再决定:对比至少3家机构利率、计算资金真实成本、评估未来6个月现金流。毕竟征信修复需要时间,理性借贷才是理财的核心要义。